就人類“文化”而言,可分為兩類,一類是“生存文化”,諸如:文學、藝術、教育、飲食、服飾、民俗等等,浩如煙海;第二類也就是“殯葬文化”,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復合體,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、信仰、心理、倫理、道德、藝術,由此而延伸展開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、遺囑文化、死亡教育、死亡觀念、殯儀習俗、喪儀文化、葬文化、祭祀文化、葬儀經濟、殯葬科技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等?!吧嫖幕迸c“殯葬文化”之間互為滲透,互為折射。我國的古代經典和四大名著中都有殯葬文化的內容,而殯葬文化也在內容和形式上反映了同時代的生存文化。殯葬文化是圍繞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動而形成的思想文化體系,殯葬文化受社會經濟、政治、意識形態、民風民俗、人情世故的影響和制約,殯葬文化歷來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、一面鏡子,通過這個窗口可以鮮明地感受到時代的風貌,民族的文明和國家的興衰榮辱,它與時代的生存文化血肉相連。
但由于人類普遍存在著樂生惡死的心理,有解不開的“戀世”情結,所以人們對生存文化津津樂道,深入研究,孜孜追求;而對殯葬文化卻十分忌諱,不愿涉足,甚至某些地方連去殯儀館的車也打不到,電視、廣播、報刊也鮮見殯葬文化有關報道,殯葬文化方面的討論也就局限于在與民政、殯葬有關的范圍內。然而樂生者總不能永生,惡死者卻必然死亡,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。盡管人們對死亡現象和殯葬文化普遍懷著忌諱和反感,但死亡現象會發生在每個家庭,關系到每一個人,當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之時,就注定了其必然會死亡,死亡是自有人類就存在的客觀事實。因此可以說,只要有人類存在或活動的地方,就存在殯葬文化。殯葬文化歷來是作為國家對社會進行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所以殯葬文化既是文化,也是指導殯葬管理的一門科學。
殯葬之發展原因
一、滿足社會心理的需求。
殯葬是人類自我意識達到高度清晰的產物,因而也是人類走向"文明"的標志之一。原始人對"棄尸"已經"看不下去",心中不忍。于是產生了殯葬。到文明社會,喪禮發展起來,乃至變得越來越繁瑣。比如,一位老人忙了一輩子,死后若不給一個“象樣的”喪禮,不受到“鄭重的”對待,人們總會覺得"對不起死者",會認為后人"不孝"、死者一輩子"不值"等。即使是現代,如果喪事太草率,人們仍會覺得人生"不完整"、"不值"。同時,重要人物的喪禮要格外的隆重,如為帝王筑陵墓。如果將大人物的喪事辦得和小人物無差別,人們也會覺得"太不應該"。社會心理需求當然是對生者而言的。因為死者已無知覺了,殯葬活動是生者籌辦的、辦給生者看的,這無異于給生者開了一張"預期支票",告訴他們人生都會有一個如此"完整的"結局,不會"有始無終"。
我們應當認識到,心理需求也是一類"社會需求",它就像吃飯、睡覺一類物質性需求一樣的真實。只要它們不妨礙社會,就應當予以滿足,所謂"人情所好,圣人不禁"。這里說的"人情"即是人們的心理需求,也是"人性"的需求。
二、保護自然環境的需要。
棄尸于自然,任其腐爛,還會破壞自然環境,易引發疾疫流行。所以殯葬從一開始就同時具有"保護自然環境以利于生者的生存"的社會目的。統一安排公共墓地,一直是中國殯葬的一個好傳統。早在原始時代仰韶文化時期(距今5000-7000年)的墓葬就留下了這樣的證據,如西安半坡的氏族公共墓地就統一安置在居住區的北面。我們地處北半球,一年中多刮溫暖的南風,墓區置于北邊,顯然有利于居住區的衛生?!抖Y記·檀弓下》:"葬于北方,北首(頭朝北方),三代之達禮也。"三代,指夏、商、周;達禮,通行之禮制。孫星衍注釋為"古者葬于國北"。中國歷代有"義冢",為官府出資購地或擇無主荒地埋葬無名尸體的墓地。義冢意在保護自然環境,防止瘟疫流行。歷代對水葬都予以禁止,明、清還將禁水葬列入法律之中,以保護水源。歷代墓地均用貧瘠之地或山地,不得占用良田沃土。古今中外各民族對殯葬用地大都有類似的規定,耕地、水源等都是生者必須的生存資源,人們必須保護自然環境,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"只有一個地球"。
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"推行火葬"、"改革土葬"為主要內容的殯葬改革(改革土葬的內容如倡導公墓、深埋、不留墳堆等),其根本原因仍在于保護自然環境,諸如耕地、森林、水源等。清末中國人口4億5千萬;由于戰亂頻仍,到1959年統計人口時為6億5千萬;1996年已突破12億大關,并且以每年凈增1600萬的速度增長。密集的人口,以及城市化、工業化對保護自然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這一情形導致了中國的殯葬改革。
三、社會聯系的需要。
殯葬及祭祖活動中深深地包含著一種社會聯系,既有橫向的(同代人之間非良性心理因素,重建對于生活的信心。否則喪家會產生被社會拋棄的感覺,對生活失去信心。通過清明、七月十五、冬至等節日的祭祖,同血緣者在對先祖追念的認同下聚集起來,親情得以強化。這些橫向的人際聯系和縱向的人際聯系都是社會內聚力的重要紐帶。)、也有縱向的(上下代之間)。如人們在殯葬活動中的互相幫助。一家有喪,親朋戚友前來襄幫喪事,勸慰生者,這有助于幫助喪家克服因死亡事件而造成的恐懼、失望、孤獨、軟弱性等。
四、社會教化的需要。
殯葬活動中包含著對人的教化。例如,中國人將治喪提高到"孝道"的高度,"孝道盈天",形成了"孝道"的殯葬文化?;浇虒⑺劳隼斫鉃?quot;回到主的懷抱"、"與主同在"等,由此大限度地減輕了對死亡的恐懼。當然,必須是善人才能享受到"回到主的懷抱"的待遇,若惡人死后可能還要受到"天國的懲罰"。佛教則有"十八層地獄"的懲罰對付那些生前作惡多端者。這些都是古代殯葬文化對人的教化方式。歷代國家都有意識地鼓吹對本社會有利的殯葬文化,以此將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引向國家希望的方向,助進社會的一致性。正是在這一意義上,殯葬同時又具有道德教化之意義?,F代,歐美一些國家還將殯儀館(以及產房)作為對青少年進行"人生教育"的場所,帶學生到殯儀館去參觀,并鼓勵學生親手接觸尸休,說是以此教導人們更加愛惜、善待生命。